訪客人數

《微光暖暖真心話─「抱怨」裡面的禮物》黃韋蓁諮商心理師
圖像裡可能有大家坐著、海洋、戶外和水

你的生活中有愛抱怨的人嗎?你都怎麼面對抱怨呢?
我們總把「抱怨」視為不好的,
對於喋喋不休、愛抱怨的人,也容易讓人感到厭煩。
「抱怨」的字面拆解是抱持怨懟─
對於世界、他人、或自己抱持著怨懟,
將自己放置在受害者的角色中,
營造出無力改變的氛圍,
伴隨著尚未消化的情緒與負向的認知,
讓聽的人也容易籠罩在其低氣壓中,
若身邊有人總是充滿抱怨,
很可能也會想跟他保持距離吧!

抱怨之所以讓聽的人不悅,
其中一個原因是
不管向抱怨的那一方提出什麼建議或解決辦法,
似乎都是無解的,
抱怨的人總是會說:「對,我知道....但是%$@&^...

或「要是有用的話,我早就&%#^*@...」
然後接著繼續抱怨另一件事,陷入一個循環中。

我曾經諮商的一位來談者,
因為家人經常要求幫忙,對其造成額外的負擔及困擾。
來談者一開始不斷地述說很多自己看不慣家人的地方,細數不滿家人的種種。
我從談話中能感受到其累積的情緒,
透過來談者的敘說,這些情緒像是海水退潮後的沙灘,
一波一波把內在重視的東西沖上岸。

談話的後期,我們一一檢視著沙灘上的東西,
發現其實不只有怨懟、不滿,
還有對家人的愧疚與感激。
來談者回想起過去求學時,家人為家庭的犧牲與辛苦,
讓他可以不用擔心經濟、安心的讀書,
這是他一直惦記在心上的。
他也覺察到自己對家人的生氣,
是氣對方明明是有能力的,卻不振作起來,
其實是心疼家人本應該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,
現在卻處處需要求助於人。


我們討論著下一波浪來時想留下什麼,
怨懟、不滿等情緒,像是沙灘上會刺人的海膽,是來談者不喜歡的,
希望下一波海浪來的時候一起帶走;
而心疼與感激,像是漂亮的貝殼,是來談者想留下來的。

在會談結束前,來談者說他比較知道怎麼跟家人相處了,
其實我還有很多的好奇,
因為我們並沒有談到太多相處上的方法,
但我相信來談者與其家人都是有能力的人,
外在環境或現實狀況或許沒有太大的改變,
但是他們會帶著那些貝殼,繼續相處下去。


對我而言,沒有人是真的「愛」抱怨,
換句話說,那個對世界充滿怨懟的自己,
一定也覺得很困擾,沒有人會以抱怨為樂。
抱怨是一個人正在消化情緒的歷程,
當情緒能夠被好好的消化、接納、吸收成養分,
那才有可能讓抱怨停止下來,
然後看見一些不一樣的地方。

曾有人知道我的工作後對我說:
「妳要常常聽人家抱怨欸,要吸收那麼多負能量一定很辛苦!」
我後來仔細想想,
我認為我的工作不是在「吸收負能量」,
而是在這些看似無解的抱怨中,
看見裡面的禮物,過程更像是「淘金」吧!


回到現實生活中,怎麼去陪伴常抱怨的人呢?
一般人不像心理師受過訓練,且可以有完整的時間去「淘金」(
而且這也不是其他人的責任),
面對周遭經常抱怨的人,想幫卻又有心無力,
或許可以試試看以下的小撇步~

一、關閉「問題解決模式」:
通常來找你抱怨的人,
絕對不是沒有能力處理事情的人,
可能是當下那個困境讓他卡住了,
所以當你給他建議、提供解決辦法,或勸他想開一些...
往往是不被採納的,
因為這些他可能自己也都想的到,
而你不斷地「教」他該怎麼做,
也可能增加他的挫敗感跟被否定的感覺;
另一方面,當你所提供的建議都不被採納,
他還是不斷的抱怨時,
你也會因此對他產生怨懟的情緒。
所以,請先關閉問題解決模式,
除非對方開口要求你提供方法給他參考,
否則就別急著幫他想辦法。


二、關閉「聖人模式」:
另外一個重要的提醒─請關閉聖人模式,
對方來找你抱怨、傾倒他們的情緒,就像海浪沖上沙灘,
你不需要幫他「淨灘」、撿那些他不想要的廢棄物,
只要跟他一起看海就好,
不管海浪沖上來的是什麼東西,
他要保留什麼、捨棄什麼,都得由他自己決定。
如果他抱怨完通體舒暢,那很好;
若抱怨完仍嘆氣連連烏雲罩頂,那更是常態,
但不管怎樣,先放下「把他從負能量拉出來」這個想法吧!

就陪他看看海就好,聽海的聲音就好。

想幫忙別人是件很珍貴的心意,
也因此上面那兩個模式就會自動開啟,
我自己回到朋友或家人身份的時候,
不免也會不小心就開啟這些模式,
但沒有關係,發現的時候就提醒自己吧!
有時候安靜溫柔的陪伴,也是一種很有力量的幫忙。


#面對抱怨
#練習好好的聽
#不急著幫忙想辦法
#不急著給建議

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韋蓁諮商心理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