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帶媽媽去旅行」是我偶然間在圖書館看到的一本書,內容是一個兒子帶媽媽背包旅行的紀實散文。作者名太源晙,是韓國人。
作者本身是背包客也是一名部落客,背包旅遊經驗挺多的了,但從來沒帶媽媽出門過,也是,試問有多少位背包客帶過媽媽旅遊過呢?
起因於作者的媽媽在短時間失去自己的母親和丈夫,心情悲傷一蹶不振。作者和姊姊商議後,由作者和姊姊共同出資,送給母親一張環遊世界券。
姊姊因為工作無法一起去,就由作者帶著母親出門。母親於是把開了一輩子的小店關了,跟著兒子一起環遊世界。
兩人的行程很精彩,首先從中國的天津開始,坐火車一路向南沿途觀光。接著從雲南又跨過越南把東南亞走一個遍。
除了一些像是汶萊、菲律賓、斯里蘭卡等需要坐上飛機,其他大部分不是做火車就是坐巴士,大部分也都住背包客棧。
環遊世界經費過大,於是兩人能省則省,原本就乾、瘦、小的兩人,在旅途的後頭看起來又更瘦了。
亞洲行程結束後,就從土耳其開始歐洲行程,這更精彩了,在歐洲國家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沙發客,也碰到了歐洲各地溫暖的人們。
在旅行過程,老媽有疲倦和生病的時候,有時也會對作者不耐煩,作者則是要規劃路線交通住宿、注意安全事項、還要面對各種旅途中的突發事件,路途也怕老媽受不了,也讓他壓力很大。
讓他意外的是,一輩子沒出國幾次的老媽,竟然都走過來了,沒有半途放棄,最後竟然成為了很有經驗的背包客,一到青年旅館就熟練地整理背包。
在看這本書的時候,我經常眼中泛淚,那是感動的眼淚,子女和母親的關係、母親和她媽媽和丈夫的感情、沙發主對於母子兩人的熱情款待。
我自忖自己絕對做不到一個人和媽媽一起旅遊,大概一天就會放棄,最大的原因大概是華人的文化!
先前我有篇文章提到華人文化中父母具備嚴格管教的角色,將子女的表現視為自己是否為成功父母的標準。於是父母和子女的相處往往是上對下,是「管教」而不是「相處」。
父母經常會給予子女過度的情緒壓力,但自己生在這樣的文化中,卻又無法覺察這麼做對於關係的影響。
不少人在諮商晤談中表示父母的情緒管理很糟糕,只要不順父母的心就會挨來一頓責罵。例如睡太晚被罵,看電視玩電動被罵、考不好被罵,薪水太低也被罵。
最後子女是慢慢地遠離父母,從兩週回家一次,變成一個月一次,然後三個月半年……。更不用提和父母說一些生活中碰到的困難了,準是招來責罵或不合理的建議。
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父母是愛他們的,但就是沒辦法和父母相處。試想,如果一同坐在客廳,突然父母就要「教導」一下,就好像面對游擊隊,你不知道子彈什麼時候會從什麼地方射過來。心理壓力能不大嗎?
最後送給各位父母劉墉書中的結尾:「如果我們希望未來子女的孝敬,不是因為怕我們,而是因為愛我們。就讓我們今天開始愛他們,不扮演權威,不訴諸情緒,不耽於溺愛,而是採取合理的「愛的教育」。」